中国私募基金掀起“出海”潮 海外产品回流捕捉中国市场机会

部分中概股股价大幅上涨,一些优秀企业仍在奔赴海外上市,海外中资概念资产的投资机会,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,加快“出海”步伐。“中国内地私募的规模已经很大了,单一策略、单一品种,已经满足不了投资需求。”3月18日,在第十一届中国(深圳)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,多位专业人士认为,为了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,以及分享海外市场的机会,内地私募基金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去。


(私募基金高峰论坛现场)

在私募“出海”的同时,稳定的经济增长,一些海外发行的私募产品,为了捕捉投资机会,开始出现回流中国市场,一些内地私募也在海外成立投资于中国的产品。目前发行数量、规模虽然不大,但增长较快,未来将有很大空间。

私募掀起“出海”热

从2016年开始,受人民币汇率波动,投资者对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升温,而美国等海外市场却表现向好。看到海外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,内地私募基金掀起了一波“出海潮”。

根据公开信息,重阳投资、神州牧等私募基金2015年发行海外产品,海外基金2016年的成立、发行数量大幅增加,海外投向的产品多达16只。统计表明,2017年1月、2月,海外私募基金产品继续增加,分别为3只和28只,占月度总发行量的比例为21%和9.5%。而 3月的前三天,又有16只海外私募基金产品成立。

“大量企业老板,上市公司股东,以及其他高净值人群,都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,但他们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熟悉,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来打理。”香港东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炜说,目前内地私募基金规模已逼近11万亿元,且过去三年来,私募行业已经规模化、规范化、透明化,单一市场的投资品种、单一市场的策略,不足以满足私募基金的投资需求,内地私募基金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去。

为了适应这一需求,私募基金获取境外牌照的热情大增,如泓铭资本管理集团去年年底在香港拿到了4号牌和9号牌。凯思睿基金服务公司董事李晓亮说,香港证监会定期发放的牌照中,有一半以上都是中资机构。尽管存在资金处境通道目前存在障碍,但这只短期阵痛。

根据业内人士介绍,境内私募基金“出海”,目前有两种类型,一是投资多聚焦于港股市场,借道沪港通、深港通投向港股,或通过收益互换、跨境收益互换等方式间接投资香港证券市场;另一种是以美国、欧洲等境外市场为目标,但投资标的多集中于具有中国概念的资产,产品类型则包含了股票、期货、固定收益等多种类型,在策略上也更为丰富。

不过,私募“出海”并非一路坦途,交易制度、规则等差异,是私募基金“出海”面临的主要挑战。盈透证券销售代表戴爱娜表示,对于发行海外产品的私募来说,合规是非常重要的,过去就有私募基金因为合规问题,被处罚的先例,经验不足、对海外市场不了解,是私募出海最突出的挑战。

“对海外市场的架构、合规,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、再到驾驭的过程,到了海外市场,必须把以前在国内的经验都忘掉。”李晓亮说,若只是为了短期套利,在专业程度更高的市场,风险将会更大,因此不建议私募基金出海。

海外产品资金回流内地

内地私募基金“出海”积极性大增的同时,募集资金聚焦于内地市场的私募基金产品,也在悄然出现、增长。

“去年英国脱欧、美国大选之后,大家发现,中国经济并没有那么差,反而是增长最稳定的地区,而欧洲、美国的风险其实更大。”李炜说,在此情况下,从2016年三季度开始,欧美等地的资金,开始回到香港,进入中国市场。

李晓亮说:“与在内地发行、投资海外标的的私募产品不同,在海外发行的私募基金,是以投资中国市场为方向。和国内一样,海外的一些投资者、机构,也通过投资高风险,获得高额收益的风险偏好。这种情况,最近一年多来显著增加。”

“目前来看,这一类私募基金发行数量、规模虽然不大,但增长很快,尤其是在市场波动期间。” 李晓亮说,这为海外发行、以中国市场为标的的私募基金发行提供了机会。与此同时,一些私募在海外发行产品,但同时也没有忽视本土市场,也在海外募集资金投资中国市场。

“中国经济的增长,带动的新兴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,这些海外回流资金,主要选择了期货为投资标的。而相对于股票,期货市场又最国际化。”李炜说。从配置偏好来看,海外投资者更热衷于以美元认购、以美元计价的产品。

李晓亮称,从渠道来看,除了借助跨境收益互换、特定资管计划、信托计划之外,沪港通、深港通等渠道,由于没有具体额度限制,为海外基金投资中国市场,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。未来,通过海外工具投回国内市场的空间将会很大。

来源:第一财经

微信扫描二维码,分享本文到朋友圈

[wpqr-code]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相关新闻